重庆食品网微信账号
微信扫描,添加关注
展开

当前位置:重庆食品网 » 食品资讯 » 热点新闻

正文

吃货注意了!5月烧烤季,这些海鲜谣言别再信了

发布日期:2018-05-16  来源:食药舆情/照妖镜   浏览次数:1153

重庆食品网讯

  

  进入5月,烧烤季即将到来,

  麻辣小龙虾、烤河虾、烤鱼、烤海鲜等

  都是公众青睐的盘中之物。

  然而,关于河鲜海鲜的谣言

  却总是影响大家的“食欲”,

  如“小龙虾是二战时期用来处理尸体的"

  “皮皮虾注胶“大虾有虫”黄鳝喂食避孕药”等。

  下面我们就将这些谣言逐一进行剖析,

  防止谣言再次“兴风作浪”!

  谣言一:小龙虾含有害物质且生活环境肮脏,是二战时期用来处理尸体的

  网上传言称,二战时期日军生化部队用经过基因改造的克氏螯虾(小龙虾)输入中国用来处理尸体。此外,克氏螯虾能够在烂泥沟、化粪池的排水口里生存,越是污染严重的河道小龙虾越多,而铅、汞、砷等严重致畸化学元素也会在虾体内大量聚集。

  果壳网科普专家瘦驼表示

  小龙虾确实是日本人作为饲料、食物带到中国来的,约在1929年,最早登陆的地点在南京附近。但这时抗日战争尚未爆发,南京及周边地区并非日占区,不存在处理尸体的情况。此外,抗日战争时期,基因的概念都尚未形成,更谈不上基因改造。中国烹饪协会会长助理边疆介绍,小龙虾有生长在稻田里、水沟里的,但为了满足市场需求,目前的小龙虾绝大多数是人工养殖的,养殖基地对水的洁净度要求很高。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表示,即使水环境中有重金属,从生物富集的角度,一般也是集中在头部,但也不会积聚太多,建议不吃虾头即可。一般只要是合法养殖的小龙虾,就问题不大。

  谣言二:皮皮虾“注胶”

  一段视频中,一女子剥开桌上一盘煮熟的皮皮虾,掏出较硬的、红棕色的“胶状物”。女子称皮皮虾里都被黑心商贩“注胶”,“每个里面都有,这皮皮虾可千万别去吃了。”

  成都农科院水产所综合科科长魏文燕表示

  视频里剥出的“胶状物”是皮皮虾的生殖腺,也称虾黄、虾膏。大部分水产、海产都不会采取人工注水、注胶,一旦注入很快就会死亡。魏文燕说,皮皮虾发育未彻底成熟前,虾体内会出现这种胶状物,母虾的呈黄或红色,公虾的则呈白色。

  谣言三:市场上肥大的黄鳝是用避孕药催养的

  网上流传一个说法,“吃黄鳝别吃那些又粗又大的,都是用避孕药催肥的。

  农业部黄鳝行业专项首席专家杨代勤带领团队通过试验发现

  避孕药喂黄鳝,不仅不能促生长,反而会加速黄鳝死亡。杨代勤分析,黄鳝吃了添加激素的饲料后,可能导致体内代谢紊乱,出现抗病力差直至死亡的情况。黄鳝研究专家、上海市农科院研究员周文宗从给药途径的角度对“添加激素”的说法予以驳斥。服用激素类药物有3种途径:口服、肌内注射、药浴浸泡。黄鳝体滑黏液多,捕捉困难,肌内注射不太可能。成百上千只黄鳝,采用药浴浸泡成本太高。如果在饲料中添加激素让黄鳝口服,又需要黄鳝驯食配合饲料技术,一般养殖户较难掌握这种技术,而且黄鳝味觉、嗅觉特殊,常常拒食有药品异味的饲料。

  谣言四:大虾有虫

  一段视频中,一位大妈剪开虾头,用牙签从活虾里挑出两条白色柔软、易扯断的“虫子”,连续两只虾都被挑出。大妈声称每只虾里都有“虫子”,千万不能吃。

  江苏省公安厅网络安全保卫总队

  经查,这两条白线不是寄生虫,而是雄虾的精巢。一对同时出现,未成熟的精巢无色透明,成熟后为乳白色。不仅对虾有,皮皮虾也有,龙虾也有,而且更为粗壮。

  谣言五:鱼肚子里的黑膜有“腥毒”

  有消息称,“买来的鱼剖开后,腹腔两侧有一层黑色膜衣,且含有大量的类脂质、溶菌酶,有‘腥毒’,千万不能吃,有害健康。

  上海海洋大学食品学院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系主任陈舜胜表示

  网传说法毫无依据,鱼有没有这层黑膜都不影响食用。鱼肚子里的黑膜是腹膜,是正常的生理结构。不同种类鱼的腹膜颜色不太一样,这只和鱼类自身色素有关系,和环境污染没有必然联系。

  谣言六:三亚的海鱼和菜品用甲醛保鲜

  海南省三亚市一女子因在市场买鱼闻到异味,便在网上论坛发帖称:“随着天气升温,三亚市场上的海鱼和部分菜品出现用福尔马林(即甲醛)来保鲜的情况。”

  在海南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的指导下,三亚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对辖区内农贸市场、超市的蔬菜、水产品开展了近一个月的地毯式排查抽检,均未检出甲醛。最终,造谣者刘某秋因虚构事实扰乱公共秩序,被三亚市公安局吉阳分局处以行政拘留5日并处罚500元。

  谣言七:鱼头鱼皮蓄积汞,吃它等于吃毒药

  解放日报 上观新闻记者调查发现

  该信息来源于江苏省南京市疾控中心食品卫生科的检测数据。之后,南京市疾控中心进行澄清,实际是实验结果被曲解了。第一,疾控中心的研究只是市场上一个小样本数据,而且只是针对鲫鱼,其实验得到的客观结果,与市场上大样本的调查结果是有区别的; 第二,实验样本的鱼,汞含量也远低于国家限量,所以,实验用鱼也是安全的;第三,至于网上热传的“鱼头不能吃”,“七两以上的鲫鱼,鱼头不要吃”等说法,研究人员并没有得出这样的结论。

  谣言八:太活跃的鱼可能含致癌物“鱼浮灵”

  网传文章称: ‘太活跃的鱼千万别买,可能含致癌物鱼浮灵。”文章所配视频显示,鱼贩在水中添加一种名为“鱼浮灵”的白色粉末,一些看上去濒死的鱼立刻恢复活力,灵活游动。

  上海水产行业协会 会长范守霖表示

  ‘鱼浮灵’让鱼起死回生”的说法,早在2012年就有了。事实上,“鱼浮灵”无毒无害,并非网传的起死回生药,它其实就是固体双氧水。在活体水产品运输过程中,“鱼浮灵” 能迅速为鱼、虾、蟹等提供氧分。范守霖还指出,“鱼浮灵”致癌没有根据,这类药物是国家允许使用的。

免责声明:

① 凡本网所有原始/编译文章及图片、图表的版权均属重庆食品网所有,如要转载,需注明“信息来源:重庆食品网”。

② 凡本网注明“信息来源:XXX(非重庆食品网)”的作品,均转载自其他媒体,转载目的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,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;如其他媒体、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,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“来源”,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;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,请与我们接洽。

相关机构

友情链接

电话: 0371-86563572  邮箱:kf@zhuoqi365.com  版权所有:河南卓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   豫ICP备09039160号-5